#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劳动午报采访我院孟轶婷:当好“医学法官”,以精准诊断守护生命

https://mp.weixin.qq.com/s/pqlnYB4LvAr83dHb3XYihA?mpshare=1&scene=1&srcid=0916nHTv63TFzyljAbdKaRvZ&sharer_shareinfo=c4c916aff1204906063a14d17cdbdc8e&sharer_shareinfo_first=c4c916aff1204906063a14d17cdbdc8e&color_scheme=light#rd


孟.png

精益求精,她用专业技能为临床治疗指引方向;杏林春暖,她让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病理诊断服务;情牵和田,她将精准医疗的基石筑牢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她是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孟轶婷。她用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守护生命,奋力书写医疗援疆新篇章。

下午3点,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病理科医生诊断室内,孟轶婷正透过双目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清晰、薄如蝉翼的组织切片,诊断一例乳腺癌。病理医生被誉为“医生的医生”“医学法官”,他们出具的病理报告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病理科主要与手术科室打交道,比如通过手术切除或者活检、穿刺等,也就是离体的所有组织都要送到病理科。之后,病理科会给予一个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确定性诊断。”孟轶婷说,病理诊断是医疗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病理报告就像法院的判决书一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后续治疗方向和生存质量。因此,严谨缜密、一丝不苟是病理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

病理科由病理诊断医生和病理技师组成。如果说病理诊断医生是临床治疗的“法官”,病理技师就是这位“法官”赖以审案的“证据”制备者。手术医生切下一个标本送到病理科,从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到制成一张优良的切片,整个流程要遵从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标本的固定和处理、脱水试剂的浓度、包埋的角度方位、切片的厚度……大部分工作都要依靠病理技师手工精细操作。一枚小小的切片,前期制备过程就需要一到两天,切片制好后,我们病理医生开始据此进行诊断。这也是为何患者需要等待病理报告较长时间的原因。”孟轶婷解释道。

2024年5月,孟轶婷肩负援疆使命来到新疆和田,挂职和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并系统性开展“技术造血计划”。和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医疗资源较匮乏。“援疆一年间,我再次深刻体会到‘病理’二字的重量!”孟轶婷说,在北京,同样一份标本,依托标准化的技术流程和稳定的质量控制,病理医生可以在24小时内给出明确的良恶性诊断,48小时内完成免疫组化分型,为临床提供清晰的靶向治疗或化疗依据。而在当时的和田地区,基层病理技术相对薄弱。和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只有1名诊断医生、2名技术人员,一年来,孟轶婷带领科室人员积极探索,在提升科室服务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严守‘第一公里’。我们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本固定规范,与临床科室反复沟通协调,确保送到病理科手中的组织是合格的‘原材料’。二是开展严苛的训练。我带着当地的技师从最基础的细节开始一遍遍练习,比如刀片的角度、石蜡的温度、染液的时间等,用手机拍下每一张问题切片进行对比,一起复盘。此外,我们充分借力互联网技术,遇到疑难切片时,通过数字病理扫描系统或直接用手机高清拍照,传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病理科的科室,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及技术指导。”孟轶婷欣慰地说。业精于勤,经过孟轶婷的一番努力,和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切片的优良率从不足50%提升到了85%以上,医院病理科能够独立开展免疫组化项目,医院临床科室的信任和送检意愿也明显增强。

2025年4月,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主办、和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承办的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培训班”在和田县人民医院新城院区举办。该项目是和田地区首个聚焦妇科肿瘤病理诊断的专项培训,依托两地医疗资源深度联动,通过“云端授课+实地操作+多学科协作”的创新模式,为全疆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专业技术骨干,标志着边疆地区妇科肿瘤早诊早治能力迈上新台阶。

“针对新疆地区妇科肿瘤发病情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病理科与妇科专家团队量身打造了前沿技术下沉、诊断能力强化、多学科协作实践三大核心课程。”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孟轶婷介绍道,“通过病理-临床多学科协作模式,我们首次在和田建立子宫内膜癌‘筛查-诊断-随访’全流程体系。”项目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织密基层健康网络,覆盖和田地区4家医疗机构,累计培训病理技师、妇科医师等专业人员170余人。

2025年5月,孟轶婷通过新建立的免疫组化技术平台,完成首例乳腺癌人表皮长生因子受体-2蛋白阳性检测,为和田县一名51岁女性患者明确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诊断。这一成果标志着和田县人民医院乳腺癌精准诊疗迈出了关键一步。“本次检测全程在和田县人民医院完成,耗时仅72小时。对比以往外送检测,为患者节省了2万余元费用、缩减了3周等待时间。这也标志着更多因此类病情无法确诊的和田患者不用再跨越千里外出求医,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这份医疗福祉。”孟轶婷说。

技术落地只是起点,孟轶婷通过日常系统讲解、亲身示范、答疑解惑、实操培训等系统工作,助力科室整体医疗水平持续提升,让技术薪火相传。目前,和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医护人员已能独立开展乳腺癌全套检测,累计完成疑难病例会诊11例。一名较快掌握此项技术的当地医生在首次配合完成检测工作后感慨:“感恩孟老师把爱倾注在和田的医疗事业中,传授了我们受益一生的技术!”

“病理技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关乎‘健康中国’战略能否在‘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地。”孟轶婷呼吁,希望通过医疗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让全国各地的患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病理诊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