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此起彼伏的鼾声常被当作睡眠“协奏曲”。
然而,在深耕睡眠呼吸障碍领域四十余年的叶京英医生看来,见证了太多因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而深陷困境的患者以后,她深知这绝非小事。
今天,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叶京英做客CCTV《健康中国》,揭开了隐藏在睡眠背后的健康危机。
鼾声背后,是血压飙升的隐形推手
许多患者慕名找到叶京英医生,困扰他们的往往是不受控制地打鼾、睡眠中莫名的憋醒,或是被家人惊恐地观察到长时间的呼吸停滞。这种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的现象,远非仅仅是噪音扰人。
实际上,每一次呼吸暂停都伴随着身体的缺氧。叶医生解释道,这种反复的缺氧就像一次次对血管壁的突袭,刺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初期可能只表现为夜间血压升高,但日积月累,即使白天没有呼吸暂停,高血压也会顽固存在。
叶医生指出,当夜间呼吸暂停的频率达到每小时5次以上(意味着7小时睡眠中至少有35次暂停),风险便悄然累积。更令人担忧的是,前来就诊的患者中,重症者一夜竟可遭遇300至600次甚至更多的窒息。
儿童打呼噜:影响的不止是面容
孩子打呼噜、张口呼吸会导致“腺样体面容”,影响身高和智力发育?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一对四岁的双胞胎兄弟,均因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导致打鼾和呼吸暂停需要手术,母亲心疼体质较弱的哥哥,只让弟弟接受了手术。然而,到了五年后复诊时,当初身高相仿的兄弟俩,哥哥已明显比弟弟矮了半头。
当然,叶医生也澄清,并非所有孩子打呼噜都需要手术。如果鼾声仅在感冒时出现,病愈后消失,则对症用药、防治感冒即可。对于明确由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引起持续症状的儿童,手术切除通常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部分孩子术后症状消失,恢复闭口呼吸,面容发育可自行改善。但叶医生也提醒,若孩子就诊年龄偏大(如7、8岁),面容已发生明显改变,术后可能还需配合肌肉训练或口腔矫治器进行矫正。
夜尿增多、开车瞌睡?元凶可能在喉咙
除了典型的打鼾憋气,不少患者因“睡眠质量差”来求助。他们入睡不难,却总在睡梦中频繁醒来,夜尿次数多达3-5次,白天极度困倦,甚至发生危险——叶医生接诊过一位因开车时睡着而三次撞车的病人。还有患者长期以为是前列腺问题导致夜尿增多。
叶医生揭示了背后的关联:睡眠呼吸暂停造成的憋气,会使胸腔内负压剧增,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刺激心脏分泌一种名为“心房利钠肽”的物质,促使排尿增多。神奇的是,治疗呼吸暂停后,效果立竿见影。那位夜尿频繁的患者在治疗当晚起夜次数就减少到1-2次;有尿床史的儿童,术后第一晚就不再尿床。
对抗呼吸暂停:精准治疗是关键
确诊睡眠呼吸暂停,该如何应对?
不少患者渴望“一劳永逸”的手术解决方案。叶医生表示,手术通过扩大呼吸道空间来消除阻塞,的确是一种重要手段。但关键在于“精准”。患者的解剖结构各异,病情轻重不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期疗效也各不相同。
叶京英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功能性病因指标预测手术疗效,力求为每位患者选择最恰当、创伤最小的方案。不过,她也坦率指出,手术并非万能,存在复发可能。预防复发的核心在于严格筛选手术适应症,以及术后至关重要的长期管理——尤其是体重控制。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诱因,体重反弹极易导致病情复发。
为此,叶京英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个案管理师制度”,对患者进行终身健康管理。同时,推行睡眠专病门诊及多学科咨询门诊,通过医生间的转会诊机制,实现“医生围着病人转”的服务模式。对于儿童患者,他们还特别允许家长陪同进入手术室直至孩子麻醉入睡,并在孩子苏醒后第一时间出现,极大缓解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让顺畅呼吸成为安眠的礼物
叶京英从医以来四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升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水平。她的梦想是通过医院、协会、学会等多方合力,推动全国诊疗水平的进步与同质化。
让这高发的慢性病患者能就近获得专业诊疗,让复杂病例也能得到快速高效的会诊与转诊。让每一次顺畅的呼吸成为安眠的礼物,而非奢侈的愿望——这是叶京英医生毕生奋斗的目标,也是她给予无数被鼾声困扰者的希望之光。
来源:CCTV4《健康中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