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搜狐健康】报道我院新闻:董家鸿:2019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推出三项“工程”

新闻链接:https://m.sohu.com/a/291193111_128505/?pvid=000115_3w_a

发布时间:2019-01-24

  文 / 周亦川 编 / 袁月

  2019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进入运营的第5年。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表示,经过4年的发展,医院已完成一期综合学科体系的构建,一期1000张病床已经开满,占床率达到95%以上。医院将于2019年重点推出三项“工程”:

  一、启动二期工程,打造“京北区域医疗中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在现有院区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规划500张病床。该项目已被纳入北京市政府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依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排程,项目计划于2020年正式开工,预计4年完工。目前,项目进展已进行至设计概念比稿阶段。

  妇科和儿科属于天通苑地区需求最大的专科之一,为顺应民众的需要,在北京市医管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医院在二期工程内加入了“京北妇儿中心”的重点规划,将为昌平区增加数百张妇儿专科的床位及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孕产妇建档、患儿就医资源紧张的问题。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作为京北地区急重症救治中心,重点涵盖卒中、胸痛、创伤与孕产妇救治工作;同时,借助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二期工程建设为支撑,全面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效能,重点打造具有学术与医疗技术持续创新引领力的肝胆胰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神经中心、消化中心、肿瘤中心等优势学科,辐射京津冀及全国患者。

  二、人才工程升级,发出“人才召集令”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一直以来将人才工作列为重点,医院一方面已经启动青年骨干人才出国培养“百人计划”,并将在2019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医院将配合即将出台的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人事制度,面向海内外引进医教研能力突出的人才。具体人事制度方案将由清华大学发布。

  董家鸿指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人事制度响应了国家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号召,他说道:“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将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临床医学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将以医疗水平、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的同行评价为主导,辅以核心论文的引用分析以及科研项目、论文、奖项等数据评价,从而倡导以解决临床和教学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临床服务效能为终极目标的学术研究。”

  此外,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国家医改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薪酬体系改革方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借鉴台湾长庚的管理经验,已经形成成熟的系列方案,并将继续优化。医院于2016年5月起推行医师费制度(Physician Fee,简称PF),即根据医师临床执业之专业性、独立性、主导性与责任性,设立医师专业技术报酬,以医师技术能力与辛劳付出程度为基准,依医师投入、风险、技术程度予以核定,核算范围涵盖临床、教学、科研及社会贡献。体现医师优劳优酬、尊重专业价值与弘扬团队精神,调动了医师队伍的积极性。

  三、“研究型医院”工程,力推学科建设

  董家鸿指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2019年起将以“研究型医院”建设为重点,以建设国际一流医学中心为目标,持续升级学科建设。为此,医院确定2019年为“学科提升年”,以学科建设为引擎,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医院将完成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在清华大学推行多学科与医学的交叉创新融合,引领临床医学转化研究。医院将着力“特色发展,塑造品牌”,在“精综合”的基础上继续“强专科”,打造一批在海内外具有标志性的强势科室。

  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已经形成优势突出的整合式医疗中心,如肝胆胰中心、神经中心、消化中心、急重症中心等,涌现出心脏内科、妇产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放射科、麻醉科等重点专科。医院在发展“强专科”拳头技术的同时,将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与临床研究。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开院即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经验与运营模式,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文化内核,推行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性的改革举措,2019年将继续推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让患者就医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