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医技部 - 放射诊断科 - 健康教育

【科普】腹部CT检查:平扫与增强的选择

在腹部CT检查中,有人仅通过

在腹部CT检查中,有人仅通过“平扫”就能明确诊断,有人却需要进一步做“增强扫描”,甚至做完增强后仍难以确诊。这背后的关键,在于病变的特点和两种检查方式的不同作用。


一、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区别

CT平扫: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直接对腹部进行扫描,主要作用是显示腹部器官的基本形态、密度和结构,能捕捉到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病变。

增强扫描: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然后在不同的时相(如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进行扫描。它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观察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特点,了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二、哪些情况只需做CT平扫

平扫虽然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已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

高密度病变:像肾结石、胆囊结石以及一些组织的钙化灶,它们的密度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在平扫图像上能清晰显示,不需要再做增强。

典型脂肪成分病变:例如脂肪肝,由于肝内脂肪堆积,在平扫时会呈现出特定的密度表现;还有含脂的肾上腺腺瘤,也能通过平扫的密度差异来判断。

某些出血性病变:如急性脑出血、腹腔内出血,血液在平扫时会呈现高密度,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部分肠梗阻或肠穿孔:平扫可以观察到肠管扩张、气腹等典型表现,凭借这些就能做出诊断,无需增强。

举例来说,当患者因“突发剧烈腰痛”就诊,平扫发现输尿管结石伴有肾积水时,通常不需要再做增强扫描,就能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平扫后为何需要加做增强扫描

平扫只能告诉我们“有病变存在”,但无法明确病变的性质,而增强扫描能提供更多关于病变血供的信息,帮助鉴别病变性质。以下情况通常需要在平扫后加做增强:

肿瘤性病变:如肝癌、胰腺癌、肾癌等,不同的肿瘤在增强扫描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血供特点,比如肝癌常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通过这些特点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血管性疾病:像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肠系膜血管栓塞等,这些疾病只有通过增强扫描才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异常情况,从而明确诊断。

炎症性病变:如阑尾炎、腹腔脓肿等,增强扫描能显示出炎症的范围以及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明确炎症的边界和活性。

微小病变检出:一些体积较小的病变,如小于1厘米的小肝癌、胰岛细胞瘤,在平扫时可能会被漏诊,而增强扫描能提高这些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例如,当患者平扫发现肝脏有低密度灶时,仅靠平扫无法确定它是囊肿、血管瘤还是肝癌,而增强扫描后,根据不同病变的强化特点,就能明确诊断。


四、为何增强扫描后仍可能诊断不明确

即使做了增强CT检查,仍有部分病例难以明确诊断,主要原因包括:

病变不典型:有些肿瘤或炎症的强化方式与常见的典型表现不符,难以进行归类和判断。

病变太小或位置特殊:比如小于1厘米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强化不明显,再加上位置特殊,容易被遗漏或难以判断。

患者因素影响:如果患者肾功能较差,造影剂排泄缓慢,会影响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有些病变的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PET-CT(可以评估病变的代谢活性),或者进行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

比如,当胰腺出现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后仍然难以区分是慢性胰腺炎还是胰腺癌时,可能就需要结合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MRI检查,甚至穿刺活检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总结:平扫与增强的选择逻辑

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有其优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初步检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对于结石、钙化、出血等高密度病变,平扫即可满足诊断需求。而对于肿瘤、血管病变、炎症等需要了解血供及强化特点的病变,则必须进行增强扫描。当病变不典型或体积过小时,可能需要在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增强CT仍无法确诊,患者也不必过于焦虑,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其他相关检查,才能最终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