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9月16日电(神经外科 师炜)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普遍存在于全球成年人群中。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且一旦出血,致死、致残率高。因此,很多人选择在中年以后进行脑血管体检筛查,以便早期排查颅内动脉瘤风险。
然而,现实中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动脉瘤从症状上常常无法判断,绝大多数未破裂动脉瘤隐匿存在;其次,普通的头颅CT\MRI检查无法发现动脉瘤的存在;抽血化验等更是无能为力。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主要依赖三种血管影像学检查,包括:CTA、MRA和DSA。现实情况中,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放射线辐射,筛查首选
头颅MRA作为颅内动脉瘤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之一,主要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成像观察脑血管结构。因其无需使用造影剂和没有辐射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高达89%和94%。但是,MRA同样存在其局限性:如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对已破裂动脉瘤的患者不适用等。
二、CT血管成像(CTA):急诊首选
CTA同样是一种无创或微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向被检者静脉中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快速CT扫描,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显示脑血管图像。随着多层螺旋CT分辨率不断提高,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可分别高达97.2%和97.9%。CTA检查的优势在于:检查速度快(全程通常只需几分钟),准确率高(对>3mm的动脉瘤检出率高),尤其适合急诊患者。但是其局限性同样明显:需要注射造影剂,对肾功能不全者存在风险;有一定辐射;对于颅骨或金属(弹簧圈、支架、动脉瘤夹)等因素导致的伪影难以避免。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
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 “金标准”,DSA通过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实时动态显示并观察脑血流情况,并且成像更加清晰。因此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还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前的评估。但是,DSA属于有创操作——一个“小手术”,理论上存在一定风险(如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血肿、卒中等,文献报道风险发生率0.1%-0.5%),且费用相对较高,不适合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将其用于其他脑血管检查难以明确的复杂动脉瘤患者;需要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其他检查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确认等情况。
总之,三种脑血管检查技术各有优势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创到有创、从无辐射到有辐射、从经济便捷到昂贵耗时等原则。针对具体情况,往往还需要综合考虑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选择。
(文章部分内容由AI辅助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