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肌酐悄悄升高? 别总让“排斥反应”背锅!
可能是BK病毒作祟!
这场暗战如何打赢?
答案就在这里!
什么是BK病毒?
BK 病毒(BK polyomavirus, BKPyV)是乳头状多瘤空泡病毒科、多瘤病毒家族的亚型,是一种无包膜的环状双链DNA病毒。原发感染在10岁之前,主要经由呼吸道和口腔传播。健康成人的感染率高达 82%。
免疫功能正常者大部分不会出现感染症状,但BK病毒会一直潜伏在泌尿系统上皮细胞中。 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会大量激活,导致 BK 病毒尿症、血症,进而引发BK病毒相关肾病(BKPyV nephropathy, BKPyVN),最终发展成为移植物失功。BK 相关肾病是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BK 病毒常与出血性膀胱炎相关,发病时可有 90% 患者的血和尿呈现 BKV DNA 阳性。
肾移植受者感染BK病毒的症状有哪些?
肾移植受者感染BK病毒的症状不明显。BK病毒活化、复制时通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当BK病毒感染进展为BK病毒肾病后,其症状也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血肌酐的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输尿管狭窄、尿路梗阻等,但这些症状易与其他肾移植并发症相混淆。
由此可见,BK病毒在肾移植术后的激活和BK病毒肾病的发展可能来得悄无声息,很难根据临床表现做出早期诊断。因此,肾移植受者定期监测BK病毒感染尤为重要。
哪些检查可以检测BK病毒感染?
临床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评估来检测BK病毒感染。
实验室检测: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检测尿液和血浆中BK病毒的DNA载量。PCR检测出BK病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BK病毒肾病,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但是BK病毒的DNA载量越高,发生的BK病毒肾病的风险就越大。
病理学评估: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为诊断BK病毒肾病的金标准。当BK病毒感染持续存在,且肾功能开始出现明显受损时,可考虑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情、鉴别诊断。
图释: BK病毒肾病的组织学特征。A:上皮细胞内病毒内含物(箭头);B:上皮细胞内病毒包涵体;C:最高放大倍率显示 BK 病毒粒子的外观和。(数据源自World J Transplant. 2017 Dec 24;7(6):329–338.)
如何预防BK病毒感染?
平衡机体免疫:
按时按量服用免疫抑制剂,监测机体免疫状况、他克莫司药物浓度, 维持“排斥”与“感染”的平衡。
监测BK病毒:
移植1年内:每月检测一次尿液BK病毒 DNA 载量;
移植1年后,如BK病毒阴性,可每2~3 个月检测一次。如果发现尿液BK病毒阳性(正常人检测值应 < 2000拷贝/ml ),应每月检测BK病毒。
当尿液BK病毒定量超过108 拷贝/ml时,要警惕出现BK病毒血症,持续的BK病毒血症可能引发BK病毒肾病、进而损害移植肾功能。
BK病毒作为肾移植受者康复路上的“隐形炸弹”,需要引起各位肾友们的高度关注,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三早”原则是防治BK病毒感染的关键手段,保护来之不易的肾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