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9月18日电(神经内科 宋晓微)天气转凉,门诊又涌现出一批来“通血管”的脑血管病人群。每到春秋时节,总有一些说法开始流传:“输点液,通通血管,能预防脑梗和心梗。”许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甚至会专门去医院要求输液。这看似“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健康误区,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风险。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粉碎这个谣言,并为您送上真正科学、有效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首先:为什么“季节性输液”是谣言?
1. 作用时间短: 临床上用于“疏通血管”的输液药物(如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其药效在体内仅能维持几个小时至几天。指望一年输一两次液,就能预防长达数月的疾病风险,无异于杯水车薪。脑卒中的预防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持久战”,而不是“突击战”。
2. 缺乏科学依据:目前,国内外所有权威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都没有将“定期输液”作为预防脑卒中(脑梗)的有效措施。预防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而“季节性输液”从未被证明有效。
3. 可能存在风险:输液本身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感染、过敏反应、静脉炎等风险。对于心功能不全的老人,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还可能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更重要的是,如果患者因为迷信输液而忽视了真正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更是本末倒置,反而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结论:“春秋输液防脑梗”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过时观念,应该被彻底摒弃。
其次:什么是真正的脑卒中二级预防?
对于已经发生过一次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或“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预防其再次复发,称为“二级预防”。这才是降低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真正的二级预防是一个系统、全面、长期的管理过程,核心可以概括为“五大支柱”:
第一支柱:遵医嘱长期服药(重中之重!)
这是二级预防的基石,千万不能擅自停药。主要药物包括: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预防脑梗复发的关键。
*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它们不仅是降胆固醇药,更能稳定血管壁上的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是“稳斑块”的核心药物。
* 降压药: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患者需每日规律服用降压药,将血压长期、平稳地控制在目标值以下(通常是<140>
* 降糖药: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需遵医嘱使用口服药或胰岛素。
第二支柱: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并将其控制在医生建议的理想范围内。
* 健康生活方式: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戒除。
* 合理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即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
* 适当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
* 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的健康范围内。
第三支柱:手术治疗与干预(针对特定患者)
对于部分由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可能需要额外的医疗干预: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如果检查发现颈动脉存在严重狭窄,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手术或支架来疏通血管,从根本上降低复发风险。
第四支柱:定期复查与随访
脑卒中患者需要像汽车做年检一样定期回医院复查:
* 复查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以及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等血管检查。
* 目的:让医生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复发风险降到最低。
第五支柱:康复与心理管理
* 坚持康复训练:对于留有后遗症的患者,持续的康复训练(肢体、语言、认知等)对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恢复,避免焦虑和抑郁。
总之,预防脑卒中复发,没有捷径可走。请记住这个对比:
❌ |
√ |
迷信季节性输液 |
信赖长期规范用药 |
短期突击行为 |
长期综合管理 |
忽视日常危险因素 |
严格控制三高 |
跟风民间偏方 |
遵从权威指南和医嘱 |
预防脑卒中复发,是一场需要您和医生共同努力的马拉松。请擦亮眼睛,相信科学,用正确的方法守护好您和家人的健康大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