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5月24日电(通讯员刘畅)2025年5月21日至23日,第11届欧洲卒中组织大会(ESOC 2025)在芬兰赫尔辛基盛大举行。作为欧洲探讨和传播卒中最新进展的首要论坛,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4200余名专业人士参会,共同聚焦脑血管病领域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老年科戴庆箐副主任医师及刘畅主治医师受邀出席本次盛会。在会议期间,两位专家积极参与了多个学术环节,与国际顶尖的卒中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全面了解了卒中管理、治疗和预防的最新临床试验和研究成果。
聚焦老年卒中:研究成果获国际认可
戴庆箐副主任医师及刘畅主治医师在会议上发表题为《IL-17A regulates PAD4 and affect NETs formation through PKCζ-ERK-ROS pathway in mice ischemic stroke model》的学术壁报,引发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揭示了IL-17A通过激活PKCζ-ERK-ROS信号通路上调PAD4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新机制,为靶向抑制PAD4或相关信号通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新靶点与治疗方向。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101535)资助。此次参会不仅彰显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老年医学科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为全球卒中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老年医学科在郭军主任医师的卓越引领下,正以创新姿态谱写老年医学发展新篇章。
ESOC 2025会议亮点:前沿研究与全球合作
本届ESOC会议以“卒中预防、治疗与康复的突破性进展”为主题,展示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1. 托珠单抗联合EVT治疗缺血性卒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发布的IRIS研究显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托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联合血管内治疗(EVT)可显著减少72小时内梗死核心区体积增长(中位数8.8ml vs 27.0ml),并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5.9% vs 12.3%)。这一发现为卒中后炎症调控提供了新方向。
2.OPTIMIST main试验:优化溶栓后监测方案
OPTIMISTmain是一项涵盖114家医院、4922例轻至中度AIS患者的多中心阶梯式楔形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低强度监测方案在静脉溶栓(r-tPA)后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显示,低强度监测组与常规高强度监测组在90天不良功能结局(mRS 2-6分)、症状性脑出血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表明低强度监测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可节省大量医疗资源,优化临床管理。
3.DISTAL亚组分析:中远端血管闭塞卒中患者脑组织保护
DISTAL亚组分析显示,血管内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EVT+BMT)较单纯药物治疗更能有效挽救脑组织体积,尤其在成功再灌注(mTICI 2b及以上)患者中脑组织保护更为显著,脑组织挽救率与良好功能预后密切相关,强调了EVT在中远端血管闭塞卒中的潜在价值。
4.COVASC-ICH试验:脑出血后抗血栓治疗探索
COVASC-ICH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低剂量秋水仙碱(每日0.5 mg)在自发性急性脑内出血(ICH)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尤其针对伴有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患者。研究基于秋水仙碱的抗炎作用,旨在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ICH继发性脑损伤,并预防卒中幸存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此前动物及临床前研究显示,秋水仙碱能减少脑出血周围炎症细胞浸润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为ICH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该研究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及人口健康研究所牵头,填补了ICH抗炎治疗的空白,期待为ICH患者的综合管理带来突破。
医院支持:创新驱动学科发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近年来以“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为核心,大力发展专病中心与整合式医疗模式。医院已建成24个专病中心,涵盖脑血管病、肌少症等老年高发疾病,并通过临床数据库建设与医工交叉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此次参会成果正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发展理念的体现。
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医疗全球话语权
ESOC作为卒中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为全球学者提供了前沿技术交流平台。戴庆箐副主任医师表示:“通过与国际同行的深入探讨,我们进一步验证了综合评估模式在老年卒中管理中的普适性,优化全链条健康照护体系。”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老年科专家此次参会并发表壁报,不仅加强了医院与国际卒中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将有助于将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国内,进一步提升医院在老年卒中防治方面的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