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记录了一位被肠胃顽疾困扰数十年的患者,最终在北京清华长庚长庚医院消化身心两位专家联手下重获新生的历程。信中生动描绘了许多“老肠胃病”患者的共同困境:症状反复、检查无果、饮食调理失效,在漫长的求医路上身心俱疲。 本案的成功关键,在于消化内科蒋绚主任精准的“导航”与精神心理科肖雪副主任医师专业的“攻坚”。蒋绚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地洞察到患者胃肠道症状背后潜藏的心理因素,建议其在治疗肠胃病的同时,需到精神心理科进一步改善精神心理问题。而肖雪副主任医师则以一句“不用担心,能治得好”的坚定承诺,给予了患者破冰的勇气,并通过精准的药物治疗,在短短两周内取得了显著疗效,彻底扭转了患者的困境。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治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动范例。它深刻地提醒我们,尤其是对于检查无异常的慢性肠胃病患者,大脑与肠道紧密相连,无形的压力与焦虑常以有形的躯体症状为出口。消化内科与精神心理科的强强联手,正成为打开这些疑难杂症枷锁的一把金钥匙。刊发此信,希望能将这份希望与经验传递开去,鼓励有类似困扰的患者和家属,勇于接纳多维度的诊疗思路,相信专业医师的判断,或许,下一个迎来痊愈曙光的,就是您。 |
肖主任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悉心医治,让我这困扰数十年的肠胃毛病(腹泻)得以全然痊愈。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写下这封信,除了对您表达诚挚的谢意,也希望藉由分享我这段治疗的过程与经验,能对其他病友有所帮助,减少他们在漫长病程中的无助与煎熬,并重燃他们对康复的希望。 我从小肠胃就不好,容易腹泻,特别是在紧张或压力大的情况下,例如考试前。当时虽然会不舒服,但通常只要注意饮食就能缓解,从未引起我太多重视。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目前已年满七十岁),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状况也变得严重。2024年四月,我去青岛旅游,期间吃坏了肚子,此后肠胃便一直没有恢复。一年多来,我长期受到肠胃不适的困扰,下腹持续胀气、经常打嗝、腹泻反覆发作,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体重也减轻了约8公斤。 期间我做过各项检查,包括大肠镜、腹部超声与抽血等,结果都显示正常,让我更加困惑与无助。即使我饮食极度清淡(多为蒸苹果、地瓜、酸奶、奶皮子、自制包子、馒头、蒸鸡蛋,几乎不碰油腻炒菜),病情仍未改善。我始终以为自己是典型的肠胃疾病患者,完全没有往精神或心理层面去思考病因。 老实说,我完全无法接受「精神因素」这个说法。因为我已经退休多年,生活作息规律,没有工作压力,也没有什么特别烦心的事,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很放松的人。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我根本没有压力,怎么会是心理的问题呢?」 直到经人介绍至长庚医院肠胃科就诊,蒋洵主任认为我的问题可能与心理压力相关,建议我转介精神科。对我而言,那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但家人不放弃,坚持我至少试一次,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医师一个机会。正是肖主任您给了我与家人那句充满信心的话:「不用担心,能治得好。」也正是这句话让我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治疗。 没想到,仅仅服用了约两周的药物后,腹泻的情况便明显改善,这是我过去一年多以来从未体验过的稳定与轻松。我深深体会到,长期肠胃不适其实往往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密切关系。尤其在身体长期不适的过程中,患者往往会逐渐失去希望,陷入反覆求医却毫无结果的绝望与孤独感之中。我曾经也是其中之一,身心俱疲,对康复几乎不抱期待。 如今,我不仅身体恢复健康,精神状态也稳定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可以痊愈」的信心与力量。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肠胃问题并不单单只是「吃坏了」或「肠胃虚弱」,而是可能与长期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即使自己不自觉地承受着某些精神上的张力,也可能反映在身体上。我也想对和我有相同困扰的病友们说一句话:「不要放弃,也不过早下结论。」有时转个弯、换个角度,尝试不同的治疗方式,就可能是迈向康复的开始。 感谢肖主任用专业与温暖带我走出长年困扰的黑暗期。也希望这封信能为还在挣扎中的病友们点燃希望之光,早日走上康复之路。 此致敬礼 病患 敬上 |
文末福利如果您有类似的就医经历,欢迎参加正念心身疗愈团体。
我们将用8周时间与您一起重建与身体的健康关系。
编辑 排版 | 田静
审核 | 肖雪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