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清华文化的淬炼,把“小白”医生变成“顶梁柱”
作者:赵喆 于凡 白熠洲 访问量:
22
2024-11

赵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清华大学准聘副教授。主要从事骨折手术治疗的工作。

于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主要的专业方向是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

白熠洲: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是甲状腺、乳腺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乳腺相关疾病的诊疗。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分享一下,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您义无反顾投身这家全新的医院。

赵喆:作为清华大学医学院二期学员,我虽然在协和完成医学教育,但对清华感情深厚。当时正好是清华大学筹办自己的综合性医院,我听了宣讲以后就报名来到这里。

于凡:我也是协和毕业的,属于清华大学医学部。毕业时也是看到清华的宣传就来了。

白熠洲:我们都是清华医学早期招收的学生,毕业时恰逢清华自建医院。我们一直与清华医学教育的老师们交流密切,他们曾是师长,现在有的人已成为同事或领导。在清华成长以后能有机会参与建设,我们深感荣幸,而且工作中很有归属感。

采访人:在入职初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哪些人给您的帮助最大,并且至今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喆:入职时,团队比较小,大家相处起来很快就熟悉了,其中包括现在的领导周月红书记等等。作为2010年就入职的早期职工,我们很多批储备的住院医师同事共同经历了许多前期面临的压力,通过团队间的交流和鼓励,关系更加紧密。

于凡:医院初期规模小,管理团队精简,交流频繁。周月红书记也经常抽空跟我们交流,冯晨在医生轮转和培养规划上做了很好的安排,对我们帮助很大。初期在301医院学习,后来我转至协和,协和的大内科对我影响深远。

白熠洲:我跟赵大夫和于大夫的想法一致。人的成长是全面进步的过程,除了之前提到的帮助,我在301医院轮转学习的时候,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指导和教育,包括董家鸿院长、骨科唐佩福主任等,他们都是我的恩师。他们在学术、技术、做人、管理等方面给我带来了深刻影响,深刻影响了我的成长轨迹。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个成熟过程中的关键瞬间。

赵喆:我的成长经历了很多转变,从妇产科跨度到骨科。在清华长庚医院工作期间,因为医院那时候还没建成,我被外派到301医院、协和医院等医院学习,并遇到了各自专业方向上的大师。其中,唐佩福教授对我职业影响最深,在他的指导下,我接触了骨科知识,并确定了未来的专业方向,还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医学和工程的交叉研究。来到清华长庚医院后,我有机会参与很多手术,临床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我也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创伤骨科主任潘勇卫教授,他教会了我很多临床技术和技巧,让我学到了很多手艺。

于凡:在开院初期,我有幸到协和医院轮转到内科,李剑教授等老师言传身教,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同时,作为医院刚开业时血液科的唯一主治医师,我在临床中遇到问题时,得到了曾经带过我的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诊治患者时,看到患者逐渐康复,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后来,李利红主任到来,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带领我们科室取得进步,还在教学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提升。

白熠洲:有两个瞬间深深触动了我,至今难以忘怀。第一个瞬间,是我接诊的科室首位乳腺癌患者。她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倍感鼓舞,经过精心治疗,她成功康复。至今,我们全科室仍记得她的名字,常提起她的康复故事。每当她健康地回来复查,我都感到很欣慰。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她已经康复8、9年之后再次来到我的门诊,她的健康状态让我深受鼓舞,我还与她合影留念。她的信任和支持,一直激励着我们。

另一个瞬间,是另一位患者。她在仔细了解我们的治疗理念后,选择了信任我们。尽管她先后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和甲状腺癌,但经过我们的及时治疗,成功康复。康复后,她每年都会向清华教育基金会捐款,以此表达对我们的感激。她收入水平不高,但是她的心意却一直温暖着我们。

采访人:您觉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文化和理念对您从事临床工作在观念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赵喆:医院的首要使命是治病救人,人道主义精神是医生的核心价值观。在创伤骨科,面对急症和老龄重病患者,各科室携手合作,共同救治。尽管老年病人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但通过早期磨合、文献讨论和搭建绿色通道,我们不断优化手术流程和治疗效果。各科室为特殊病人提供术前评估会诊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实现共同目标。这种身边的、小圈子内的共同努力和融合,经常让我们受到感动,也促进了同事和兄弟科室间的关系。

于凡:在我接受的医学教育和训练中,人本和团队合作是深入人心的理念,我们前期入职的医生都秉持这些理念。在照顾患者时,兄弟科室总能给予真诚的帮助,勇于担当,以保证病人利益最大化。

白熠洲:我个人深刻感受到我们科室团队的文化,它体现为实事求是、勤恳朴实。我们借鉴了台湾长庚医院“深耕、勤劳、朴实”的文化,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勤恳地按照疾病规律和患者需求进行诊治。在医学中,除了科学因素,还有人文和社会影响,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但我们科室始终坚持初心,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营造了一种有意义的集体价值取向。

采访人:对于将要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学弟学妹们,您有哪些建议?您会如何为他们描述这家医院?

赵喆:作为一家新发展的医院,我们会客观介绍自身情况。对于选择来到这里成长的年轻医生,我们重视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告诉他们这里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快的发展机会和科研合作。虽然收入可能不是最优,但医院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共同学习的空间等支持,还会为年轻医生提供更多助力。我们强调自觉和自驱力,希望年轻医生能秉承自我驱动的成长信念,积极参与讲座、讲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

于凡:作为一家年轻的医院,我们有机会也有挑战。对于想要加入的年轻医生,除了医院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个人对自身的要求也要高。大家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挑战。

白熠洲: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有密切合作,为医学与工科、技术的交叉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机会。这种交叉是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清华长庚的优势。医院内有多个科室与清华大学教授合作,取得了独特的研究成果。对于有兴趣并具备相关基础的年轻人,这是一个有优势、有特色的成长路径。欢迎他们加入清华长庚医院和团队。

采访人:介绍一下在医工结合方面做出比较有代表的成果?

赵喆:我曾有幸在瑞士的顶级骨科研究所见识到一种创新的骨折治疗技术,即在骨折接骨板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并将数据发送到手机上。这激发了我将这种技术引入国内的决心。回国后,我积极寻求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内心始终坚定。我们与清华大学的多位老师紧密沟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目前,我们研究成果的文章已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还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其实,我们始终都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我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这项技术转化为真正能够服务病人的产品。

采访人:作为年轻医生,刚入职时所感受到的最值得传承的清华长庚精神和文化是什么?

于凡:要秉持“人本、济世,厚德、至善”的人文理念,同时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赵喆: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一直鼓励年轻医生具备发现问题、探索创新的能力和精神。这让我感触很深。

白熠洲:首先要秉承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的精神,要实事求是,不容半点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