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临床科研协同,打造清华医学品牌
作者:赵邑 访问量:
28
2024-11

赵邑,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获医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1年: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皮肤科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银屑病、黄瘤、皮肤疾病的激光、光动力及紫外线治疗。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80余篇。主译专著一部,参编专著7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研究3项。亚洲银屑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秘书长;北京市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基层皮肤病与医学美容医联体分会副主任委员。《Intelligent Medicine》编委、《Journal of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编委、《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副编委。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赵邑:我本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工作,原希望是在北大工作一辈子的。但2014时选择了来到清华,一方面是对清华大学的仰慕,另一方面清华长庚医院采取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我对台湾长庚理念本就有所了解,尤其在皮肤、整形等方面,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实力很强。所以我感到这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创造新的医疗模式。当时我是一名副主任医师,在北医刚聘副教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清华长庚投了简历,我是同批清华长庚聘请的科主任中比较年轻的,2014年9月我正式入职。

采访人:您入职后在带领学科发展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赵邑:开业时,我们只有4名医师和一名护士,这支年轻的队伍快速成长,如今我们有18名医生,11名学生和5名护士。但这些人员仍然要往精英的方向培养。科室快速发展,到2020年医院运营5年后,我们明显感觉空间上的紧张,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另外就是学生少,学术型博士及博士后的培养机制 未解决,导致科研工作缺乏抓手。但这些都是年轻的医院在发展道路上通常都会碰到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时间一定会解决的。

采访人: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赵邑:医管分工协同治理,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是我们传统的老医院所不具备的。我担任皮肤科主任的同时,在2021年被任命为医院科研部的部长,行政和医疗的双重身份,让我对医管分工协同治理有着更深的感受,更加理解了医院之所以会有这种的规划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像科研部这样的部门,行政人员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需要具有科学研究的思想和临床的思想引领,这是我兼任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

采访人:您是如何坚持做好兼顾临床和行政工作的?

赵邑:坚守一份初心吧。初心就是把清华长庚皮肤科这个牌子立起来,把这个团队建起来,形成一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学科。科研工作则是我比较热爱的,医工结合交叉创新也是我选择清华的重要原因。我在清华,提升了眼界,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看到了国家格局,所以我会有更强的使命感,更强的动力做好学科发展,做好科研创新。行政工作则是促进临床和科研发展的重要保障。

采访人:您创建的皮肤科,以及任职的科研部,见证了医院10年间怎样的成长?

赵邑:皮肤科方面,我们的医疗业务已经全线开展,目前我们拥有10余个亚专业,包括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毛发、色素病、痤疮、瘢痕、皮肤美容、皮肤肿瘤等。这其中,以银屑病为代表性病种,树立了清华长庚皮肤科的品牌。另外,我们在播散性黄瘤的诊治上,全国首屈一指。瘢痕、毛发等亚专业也十分有特色。在教育教学方面,2020年12月,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正式获批。2023年,清华大学皮肤性病学系成立,我有幸担任首任学系主任。

科研部方面,我担任部长后,2021年11月28日,医院获批“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医院同时在部署清华智慧健康医疗体系计划(简称“THIS”);医院2022年获得了三项、2023年获得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3年7月,我们获批了数智肝胆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我们建立起了科研绩效体系。

采访人:您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赵邑:扎实做好医学教育,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水平、高超的医疗水平、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同时希望医院的科技创新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医院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也希望加快步伐将清华长庚皮肤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