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启航清华医学,共创辉煌未来
作者:张欢 访问量:
28
2024-11

张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器官移植麻醉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麻醉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器官移植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业务专长包括心胸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临床常见病病人的麻醉,危重病人的围术期监测与治疗,急救复苏及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研究方向包括肝移植围术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围术期血液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器官保护,围术期应激与创伤防治,神经肌肉传递阻滞的监测等。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79篇,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和教材22部。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18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欢:在决定加入之前,我其实很早就已经了解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了,因为当时从北京市整体的医疗布局来说,已经很久没有建设新医院的规划了,昌平一下子起了两家大医院,一个清华长庚,一个北大国际,大家都很关注。王永庆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创建的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和长庚医疗集团,从管理到运营,都有鲜明的特色,这更让清华长庚拥有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诞生背景。当时我正处于40多岁这个年龄段,也想做一下新的尝试,证明一下自己多年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历练,是否具备建设一支团队和管理一个科室的能力。清华临床医学刚刚起步,但也给了我规划设计的空间和成长奋进的沃土。

采访人:您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后,做了哪些工作?

张欢:我是2014年5月4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报到的,当时医院还处于工地状态,医疗大楼已经初具规模,外立面还没有做完,还在内部装修。入职后,我们临床上还没有什么工作,主要做人员招聘,设计将来的工作流程,更主要的是在教学这方面,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文件要求,编写我院未来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为深入考察台湾长庚教学体系,借鉴住院医师培养经验,入职当年6月底,由时任急重症部长的陈旭岩教授带队,医院安排廖秦平、张萍、张华斌、潘钰、晁爽等主任和我一行7人,专程前往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考察调研教学活动和青年医师培养模式,也初步了解了长庚的医疗管理流程。

采访人:您认为在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培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欢:2014年医院开院,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提供了一个成熟且可遵循的运行体系,让来自各个医疗系统、带有不同工作习惯的医护人员,以及刚刚从事医院管理的行政人员快速凝聚,并依托这个体系正常运转起来,这是支撑性的帮助,为医院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医管分工协同治理模式是一个特色,医院各部门的职能设置很精细,管理也很精细,把原来传统医院里一些相对粗放的管理,通过流程化和制度化建设,去除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医院管理上是很先进的。

采访人:作为创科科主任,您如何定义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麻醉科?

张欢:我2014年入职时,麻醉科只有一位住院医师,和18位麻醉护士。建院10年来,我们通过招募引进,自身培养,逐渐形成现有的科室人力规模,今天我们已经拥有30位麻醉医生和52位麻醉护士。除了对标国内标杆医院和科室,注重医师队伍医教研综合能力培养成长之外,我们还在借鉴台湾长庚麻醉护士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政策法规要求,在麻醉护理人员招募、阶段培训方案、职级能力认证、晋升路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麻醉护理队伍建设经验,获得业内认可,更逐渐确立了具有清华长庚特色的麻醉科发展模式。2014年12月10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第一台手术由董家鸿院长亲自主刀顺利完成。历经十年发展,麻醉科逐渐形成了“严谨、创新、精进、和谐”的科室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凝聚下,我们科室的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能力在不断提升。作为临床平台科室,我们为手术患者的术中安全保驾护航,也为医院,尤其是外科科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目前有21间手术室,手术室内年手术量2万多例,通过不断探索优化危重患者的麻醉管理技术,极大保障了大型复杂肝胆手术、肝肾心肺及小肠移植手术、新生儿及婴幼儿手术、高位椎管内肿瘤手术、复杂脊柱肿瘤手术、各类心胸血管手术以及老年、创伤和高危患者等复杂高难手术的成熟开展。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对麻醉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舒适化诊疗的开展,充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住院医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成绩斐然,临床科研方向明确,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即将结出累累硕果。

采访人:您对医院的发展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

张欢:作为创科主任,我们这一批人,是在清华医学即将步入快速发展的势头感召下来到这里的。回首十年,我们的初心依然坚定,每当看到,我们能把昔日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耕耘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在清华长庚这片沃土上发扬光大;每当看到,科室发展欣欣向荣,年轻人积极进取,小有成就;每当看到,“二期”大楼日益清晰,正向我们走来,我们的内心总是感到欣慰和自豪。作为创科主任,我们是没有承上只有启下的一批人,我们凭着相互鼓励和无畏坚持在荒芜的土地上铺就了一条路,尽管它现在的道路等级还不够高,但未来这条路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最终必将成为重要的高速干线。期待清华长庚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