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韬,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眼科主任。擅长眼部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眼底病、眼外伤、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眼底病与眼外伤临床研究,视网膜脉络膜干细胞移植与组织再生,电子视网膜人工视觉,眼科人工智能和糖尿病眼病防盲等。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外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外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医学科技交流会眼科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务理事,美国加州防盲项目(California Project to Cure Blindness, CPCB) 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特聘专家,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治疗研究所(USC Biomedical Therapy Institute)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纳系统与仿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通迅编委。《Scientific Report》编委,《IOVS》,《NMR in Biomedicine》、《NRR》杂志特约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胡运韬:我是在2015年3月10日入职清华长庚的。这家医院最吸引我的地方,一方面是清华大学要建世界一流医学的目标,这契合我做事的风格和理想,另一方面是清华在开展医工结合方面的优势,这是我的兴趣和擅长。我加入的时候,医院刚刚开业4个多月,眼科只有两个大夫出诊,日常门诊就20多个病人,也没有常规开展手术,可以说眼科临床还处于空白。我加入时的想法,就是想白手起家,干创业这件事,为清华长庚眼科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创造历史、谋划未来。为后人栽下一棵大树。
采访人:站在今天的节点上,再回望来时路,您的初心实现了吗?
胡运韬:在医疗方面,今天的清华长庚眼科,学科人才队伍完善,业务已经全线开展,包括白内障与屈光、青光眼、眼底病、眼外伤、角膜与眼表病、整形与眼眶、斜视与弱视等7个亚专业。在科研方面,我们开展了多项医工结合科研创新,比如与清华电子系霍力教授合作研发眼科术中光纤OCT,与清华医学院贾怡昌教授合作开展视网膜微电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清华医学院那洁教授合作开展脉络膜干细胞移植研究,并在国际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脉络膜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论文,与鹰瞳公司开展人工智能在眼科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获得了202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九年间,我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扬帆计划、北京市科委创新项目和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优先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资助。
做世界一流的医学,我们的医师就要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我们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开展多次国际云查房和学术交流,每周固定一次英语查房、讲课、病历讨论、读书报告、课题讨论……我们眼科已经营造起来一种以学术为引领的科室文化。
采访人:您此前在多个医疗系统工作过,您如何看待清华医者?
胡运韬:我常和我们的年轻医生说,一名医生的养成需要修为和积累,这其中包括人文、知识、科学与技术,也包括经验与认知。这些阅历会内化为你高贵的气质,而令人敬佩。我认为清华医生的气质里要有慈悲的情怀,要有丰富的学识,不卑不亢,厚德沉稳。要能武能文,“武”就是医术精湛,有为患者治好病的本事,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文”是科研创新的能力,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引领学术前沿。文武双全,武要为先,是立足之本。
悲悯之心是一个医者最基本的素养。曾经有一位患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先天性青光眼导致一眼失明,另外一只眼睛又发生了视网膜脱落,而他的爱人又是先天智障,全家仅靠他做记忆培训老师的工作维持生计。对于这样经济困难的患者,我总要想些办法帮助他们,减轻他们的负担。这个患者最终我们通过与医院协调减免了部分费用,通过手术成功保住了他仅有的一只眼睛,恢复了视力。
医者也是一个奉献牺牲的职业,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科每个人都经受了考验,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没有退缩。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十年发展?
胡运韬:十年的发展放到一家医院的历史里,很短暂,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步。我们医院发展很快,患者的认可度、增量都彰显了我们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我们的临床体系、专科体系、人才体系都在日益完善,尤其快速取得了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资质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样我们能够培养清华大学自己的临床医学生了。
采访人: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期待?
胡运韬:十年树木,百年树院。医院的发展没有捷径,不能急功近利。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文化与科学底蕴逐步积累的过程。清华长庚医院的院训是“人本、济世、厚德、至善”,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务实勤耕,清华医学的未来一定会迎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