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医疗回归公益性本位,清华长庚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作者:徐军 访问量:
27
2024-11

徐军,口腔科创科主任,原北大口腔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口腔修复学临床与教学研究工作近40年,针对口腔修复学临床问题,形成了一些理论体系与临床方法,尤其对无牙颌的修复内容,在国内得到较广泛应用。曾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著有《总义齿与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口腔固定修复的临床设计》、《口腔修复专业护理教程》、《总义齿的接触》、《后牙冠桥的接触》、《总义齿学续》、《口腔修复学常用词汇—歧义名词与定义分析》等专业著作,获得三项国家专利。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时如何决定加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个决定对您意味着什么?

徐军:从大约90年代中期,因与高雄医学院的交往,就开始关注台湾医疗界的状况,比如它的健保系统、与后来发展良好的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的长照系统。后来得知台湾长庚将和清华大学合作,北京将落地一家长庚(纪念)医院模式的公立医院,当时感觉很兴奋。内地公立医院的改革,如何让医疗回归公益性本位,虽是全社会的事,如需要从一家医院开始做起,那么这家医院做试点的可能性较大,这可以说是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的最大希望。2014年5月4日,正式办理了入职。

于我而言,从工作了32年的北医系统,到清华大学的临床医学体系,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而已,到哪儿都是服务好患者,带教好学生。

采访人: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后,您认为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徐军:在北京市开展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师的收入已经和给患者开了多少药品、检查、治疗、耗材没关系了,现在回头看是很难能可贵的,尽管当时只觉得是一个正确的做法。在科室的综合管理方面,我也学到了不少,比如经营管理、行政助理的分别设置与工作内容,和其他内外妇儿医疗科室的合作,这是我在口腔医学院里没有接触过的。

采访人:创建口腔科,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徐军: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科室内的多种亚专业的建设与工作安排。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和口腔医学院的设置有本质的不同,要结合综合医院的功能定位和需求。科室是从口腔修复学一个亚专业开始的科室其他亚专业的建设,这个困难的顺利过渡,有赖于医院的大力支持,比如口腔科需要采购的设备品类、细项是最多的;有赖于陆续应聘来的医师们的及时加入;也要非常感谢北大口腔医学院的大力帮助,为我们早期入职的医师开通了绿色通道,完成“插班”进修培训;更要感谢吕娇等同事们以大局为重更换亚专业方向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良善合作精神;感谢郑蕊护士长领导全科护士所做的大量辛勤的准备工作,否则不可能完成按北医标准的要求,各个亚专业都能做到正确的椅旁四手操作。

2014年11月,清华长庚口腔科顺利开科,到2018年有了口腔黏膜病亚专业,至此,口腔修复、牙体牙髓、牙周、儿童口腔、正畸、口腔外科、口腔种植、颞下颌关节9个口腔亚专业都开齐了,从诊断、影像到治疗,口腔医疗服务的全链条完整了。

采访人:2019年您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退休,您如何看待这5年的时光?退休前后做了哪些工作?

徐军:加入清华长庚时,已经56岁了,医院当时的规定是50岁以下。到2019年,我已61岁了,便向医院提出了退休。在清华长庚的这5年时光,让我的生命更加丰富了——有了在综合医院工作的经历;从原来只干口腔修复一个专业,到与科室12位医师开了9个专业,从他(她)们的日常工作和病历汇报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拓宽了专业思维。

退休前,和科里的每位大夫都交流过,希望他们深入自己的专业,静下心来,少受干扰,从中找到“深耕”的乐趣;给每个人或提了建议、或鼓励了进步与方向、或安排了或大或小的科研题目,我知道何慧莹大夫已经完成了一个,发现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临床新问题。退休后做的事就不能算工作了,除了日常生活与读书外,编写出版了一本《口腔修复学常用词汇--歧义名词与定义分析》,还写了几篇理论研究文章发表了,算是与工作有点关系的吧。

采访人: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徐军:希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各个专科都得到发展。